文:廖秋蓮老師
一、數位兼輔到底是什麼團體?為什麼要入校陪伴?
對兼輔來說,每一次入校都是一種挑戰。我們其實不知道要面對的老師是教哪一個領域、進度到哪裡?學生的程度如何?我們也知道有些學校的老師是「不小心」就來跟數位輔導員進行專業對話,所以也充滿了緊張與害怕的情緒。而組長可能夾在主任、校長跟老師中間,也是相當為難,所以會發生各種的狀況,例如,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在敲定入校陪伴的時間之前,就已經把公開課執行完畢。剩下的幾次陪伴,對學校來說,就只是走個過場,應付一下。
美國精神病學家庫伯樂.羅斯(Kubler-Ross)在1969年提出了「悲傷五階段」,包含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且悲傷五階段不是線性的,有可能會在一瞬間經歷每個階段,或是不斷循環。
在與學校討論入校的相關細節中,我也「夢」到了這樣的五階段。
在夢中,印象中學校先提出否認,認為兼輔入校的法源依據在哪裡?如果沒有法源依據或公文,那兼輔就不應該來學校啊!學校也不用配合。隱約的印象還有「早知道就不要拿你們的Chromebook」。
接下來可能是相互來回討論,然後沮喪、最終只能接受,當然,這一切都是在夢中發生的。夢醒時候我就在想一件事:其實,兼輔都是帶著「陪伴」的心情入校,兼輔本身也是老師,也知道老師在學校面對的困境是甚麼。我們常跟孩子說,不管生命中有任何的挑戰,都應該當成生命的養分,即使做錯也沒關係,不斷修正的歷程才是珍貴的。也許老師們當老師太久了,所以不習慣自己有需要修正的地方,都希望把最好的那面呈現給入校陪伴的夥伴們看,因為畢竟代表學校,總不能讓學校失了顏面。
二、教育是生命陪伴生命,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
兼輔要如何陪伴?如何影響?
首先,在備課之前要先知道入校與哪位老師共備?他的教學領域?進度?最好的是先拿到教案,才能先瀏覽,並且思考老師的教學脈絡,進而參考對照領綱的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再思考老師在數位的應用上是如何安排,是否為數位而數位?是否有更好的平台可以推薦?
關於感情問題我們一律建議分手,哦!不是,寫錯了!
關於平台問題我們推薦學習吧、因材網、均一、Google Classroom、OHA……等平台。這些都是老師教學上的利器,不同平台有各自的優勢,老師可以擇自己習慣的進行教學準備,沒有所謂的單一答案。另外,也會跟老師討論Chat GPT在教學上如何協助老師事半功倍。其實就是一個討論的歷程,就像同事間不經意的聊天,然後突然就有火花一樣,這樣的火花讓彼此對自己的教學都會有新的想法。
三、學校的承辦老師要有壓力嗎?
這樣聽一聽好像不用有壓力耶!因為不是評比,不是體檢,更不是挑錯,就是一個陪伴的歷程,願意多聽一點我們就多說,願意一起來改變我們就看看改變之後會有什麼影響。有時候老師眼中的光,就是教育的光,對兼輔來說,我們也很想要看到那道光啊!
那道光!對!就是那道光!確實存在我們陪伴的歷程!當我們看到老師因為跟我們的共備討論之後,修改教案、在教室內真正的實踐教案,老師的成就感還有學生的回饋,在在鼓舞了我們!也因為這樣的歷程,即使我們知道會面對很多的困難,我們依舊願意接下任務,陪伴各校願意進入數位教學的老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