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士敏國小 李秉光老師
目錄
「先給圖,不給答案」:從國中地理課本看見自主學習的可能

以下是A、B、C三個地點的年氣溫與年雨量統計圖,請問三張圖應分別對應以下哪個城市?①中國天津②南韓首爾③日本白川鄉④日本仙台
圖名 | 對應城市 | 你推論的理由或依據是? |
A | ||
B | ||
C |
這應該是在國中地理試卷上可能會看見的題目(我猜測的啦!畢竟離國中很遠了。只是,如果我看到這類的題目,我應該會很高興)。若不是昨日到國中去看地理課,不然我今天應該不會想「如果我是地理老師,我會怎麼上地理課?」
翻開康軒8年級的地理課本第5課「5-1 東北亞的自然環境有何特色?」。課本一開始就明顯告訴學生接下來要學的將是東北亞。然後頁面上放了一張很重要的圖資「亞洲分區與季風亞洲範圍示意圖」,圖上明顯的框列東北亞是指哪些國家以及季風影響的範圍。我喜歡老師在這裡提示所有學生注意到即便是季風影響所及的範圍,也可以依照緯度區分成熱帶及溫帶季風氣候區(副熱帶季風氣候區為高中地理)。據此來看東北亞大致皆位於北緯30~50度之間,是為溫帶季風氣候區。(至於溫帶季風氣候有何特色,應該出現在其他單元)
讀圖破譯:讓地理課本的地圖成為學生的思考工具

接下來課本裡的小標分別為「海陸交會的位置」與「山地為主的地形」。課本裡的所有分項敘述應該是從引導學生分析與歸納圖資「東北亞地形圖」而來。

在地形圖上看不見的「多火山、地震與溫泉」這一段敘述,則透過圖資「日本週邊板塊分布圖」來進行補充。

隨後便是這個單元的另個小標「四季分明的氣候」,課本裡的所有文字資訊不見得能完全藉由解讀氣候統計圖表得到,所以課本裡藉由更大的「東北亞與亞洲相近緯度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並透過標示冬季、夏季季風方向與洋流來提供學生更多資訊。
所以我覺得學生可以一邊先透過閱讀此一段落內所整理的資訊,一邊參照「東北亞與亞洲相近緯度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以理解這個段落內所要提的重要資訊。然後再藉由這個單元所學到的所有知識來解開一開始的題目「以下是A、B、C三個地點的年氣溫與年雨量統計圖,請問三張圖應分別對應以下哪個城市?」
至於A應對應哪個城市應該很快就能解開了(因為年雨量不足1,000毫米,與其他兩圖相差太多);只是B、C圖究竟誰是誰(白川鄉的年降雨量>2,000mm,也排除為B、C圖的可能)。能不能在課本裡找到更多的佐證資料?突然間我發現了「南韓楓葉轉紅與日本櫻花開花時間的預測圖」與所附提問之間的巧妙。

「楓葉在氣溫幾度開始轉紅?」「櫻花在氣溫幾度開始盛開?」這是我一瞬間最想知道的問題。為了搶時間,我透過向AI提問好幫助我快速解開這2個疑問。「平均氣溫在10-15℃之間便會楓紅以及開花」然後細細比較便會發現B圖在10月底的平均氣溫已在10℃左右;C圖在3月底的平均氣溫最接近10℃(雖然與B圖相較差距不大)。所以氣溫要夠低才看得見楓紅,因此C圖不會是南韓楓葉轉紅預測圖。然後氣溫要夠高才看得見櫻花盛開,所以C圖較B圖有機會一睹櫻花盛開的美景。

別急著換課本!用數位工具開啟學生地圖素養力
當學生嘗試著綜合運用課本內的圖去解題的時候,其實他們就已經在自學了,老師最該要建立的是提供學生可資思考的文本(例如一開始的圖片,將地名打馬賽克)。但現階段的課本已經充分揭露了資訊,實也沒必要再耗費成本去重新印刷課本裡的篇章,這時不如就借用載具來協助師與生進行學習。
不只是教課本,更是教方法:用數位工具培養學生的自學力
我們可以先透過截圖功能把電子書上的圖資截取下來,再利用如PowerPoint等工具重新排版後輸出為PDF,然後再以Kami這款APP讓學生進行書畫與表達,我覺得這便是很棒的載具應用模式。當然我們也可以教導學生利用AI協助我們快速地解決問題(如同我向AI提問楓葉轉紅與櫻花盛開等相關資訊 一樣)。對了!那個在圖片上打馬賽克的方法,我只是透過Google以關鍵詞「圖片加馬賽克」搜尋便找著了線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