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才國小 余晨熏老師
生活情境
課程一開始從發現自己生活中的垃圾,孩子們先蒐集並記錄自己每天會產生的垃圾,從這些垃圾中去思考,裡面有哪些屬於塑膠製品?這些塑膠製品最後會去到哪裡?


我們一起跟著行政老師參觀學校的資源回收室,透過五感觀察回收室,並寫下想要詢問的問題,再訪問負責管理的行政老師,孩子們透過老師的回應,了解學校是如何分類垃圾、分類的原因及理由、最常見的困擾,以及希望大家能配合的事項…等,最後我們將這一節課的所見所聞寫成了小日記。




知識學習
The three Rs: Reduce, Reuse, and Recycle | Happy Learning ♻️ ♻️ ♻️
Save The Earth Song 🌎 | Saving Earth Promise Song 🌎| Nursery Rhymes | Songs for Kids | OwlyBird
觀看相關影片後,我們一同討論,認識何謂「3R」?
3R其實就是「減量(Reduce)」、「重複使用(Reuse)」和「回收再利用(Recycle)」並了解其重要性。
產生行動力
在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認為這個重要的事情只有我們知道,實在太可惜!
老師詢問:「那我們如何把重要的概念推廣出去?」
孩子們認為放在網路上可以讓更多的人看見,We can save the Earth!
於是最終決定,班上六個小組組各自認領3R(Reuse、Rucycle、Ruduce)中的一個概念,以繪製海報,再加上口語宣傳,最後錄製成影片,放在班級聯絡網(Padlet)。
繪製海報之前,老師先詢問孩子海報需要有哪些條件?(字要大!)
T:所有的字都很大嗎?(S:不行,要有標題,標題的字要最大!)
T:標題可以用色筆畫粗一點,要最明顯!
T:全部都寫字好嗎?(S:不好!要有圖!)
T:所以最好有字,再搭配漂亮的圖,觀眾才會看得更清楚!

接著老師必須確認孩子都理解各自組別所認領的主題為何,以及是否理解哪些行為可以達成此主題想代表的意義,因此請各組在小白板上先寫出主題及三件可以做的行為,接著將所有組別的小白板貼上黑板,避免有重複的行為出現。



小白板上的內容經老師確認無誤後,組內合作一起在圖畫紙上進行美工及排版,最後撰寫並練習介紹詞,介紹詞就是平常上台時,需要跟大家問好的禮儀,一一介紹自己是誰,再說明可以採取哪些行為達到「減量(Reduce)」、「重複使用(Reuse)」和「回收再利用(Recycle)」。


數位工具融入
最後進入錄製影片的階段,一個小組共用一台Chrom Book,用內建的相機錄製影片,一次失敗了沒關係,我們再錄一次!孩子們一次一次挑戰,希望能錄下最佳表現!
孩子們先掃QR Code,可以直接進入Padlet,在各個欄位有「+」的符號,點一下就能選擇回應的方式,選擇「上傳」按鈕,把錄製好的影片上傳至Padlet平台,點選「發布」,任務就成功囉!


*本班利用Padlet作為班級網頁,老師會在平台上公告學校相關訊息及學生作品(如:影片、小日記…等),讓家長可以共享孩子的學習成果。
*各組錄製影片如下:
米食好好吃-二年級生活課程
在113年3月,參加了生活課程輔導團舉辦的PBL工作坊,當時特別邀請了劍涵教授陪伴生活團及伙伴老師們一同備課,我們除了認識PBL的相關概念,小組也以「PBL專案歷程」的模式設計了「米食好好玩」專案,並將其帶回各自的班級實施。
(感謝當時一同協助共備的生活團團員:晉揚老師、泇利老師)



生活情境
我們從「米食分享同樂會」開始,孩子們自行準備米製品,在分享會上,孩子們品嘗了飯糰、米餅、米果、蘿蔔糕和糕仔,用九宮格記錄下自己品嘗到的米製品,也透過T圖了解米食的特性:
1.不同的米製品,吃起來的口感不一樣。
2.有些米製品還看得到米的外型,有些則看不到。


知識學習
接著進入「米的專家」單元,本想透過專家親自介紹,讓孩子能更了解稻米及其生長過程,但受限於無法邀請到曾經有種稻米經驗的專家,老師以「ClassPoint」設計簡報與出題,學生透過代碼加入教室,可以同時看到投影片,也能作答題目。
數位工具融入
*ClassPoint相關使用教學,老師們可參考此篇:
幫你的PPT加上「Classpoint」教學多元互動立即來
https://isupport.ilc.edu.tw/11369/
一、請學生觀看 珍愛食物-米的一生 ,再回答問題:
1.找出水稻與另外兩種作物(麥、稻米)都是人類主要的糧食→手寫題
2.找出不同種類的米,依照由外到內,選出正確的順序→選擇題
二、觀看 83期午餐通訊-米的一生 ,再回答問題:
1.How does rice grow?稻米如何生長?→選擇題



產生行動
認識稻米之後,原本設想是邀請多位家長入班協助製作不同的創意米製品料理,但是有食安上的考量與校內設備有限,因此後來改成邀請班上家長入班,分享製作米製品的方法與經驗,以及回答孩子們事先擬定的問題。


接著在課堂與孩子先討論煮飯前要先洗米,洗米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情?
並且請孩子回家實際動手試試看,完成後請家長協助回傳照片!
(感謝 玉婷老師一同討論擬定通知單)


感謝生活團的秀貞老師,熱心與我分享,疫情停課期間,米食料理是以親子共作的模式進行。
因此,與同學年老師討論後,共備時原訂的「米的辦桌分享會」,修改成創意飯糰製作。
感謝生活團晉揚老師,無私分享評量工具,讓孩子可以在小組內討論各自要帶的食材。


熱鬧的廚神挑戰賽開始啦!
孩子們大顯身手,努力的製作出他們心目中的創意飯糰料理!







課程的最後,以小日記的形式,希望看見孩子在整個歷程中學習到什麼?有什麼感想?想要特別感謝的人是…
從孩子的一字一句,感受到課程對他們的影響,也留下了深刻的回憶,更體會到周遭人事物對於他們的付出,以及得來不易。
教學省思
觀察到二年級多數孩子在答題的當下會有點卡住,不確定自己要回答什麼,
經過老師講解,才能了解題型是要他們排順序,排好順序再選哪個選項正確,發現此類型的題目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較為困難,因為要經過幾次的轉換,但是反應快且較理解題意的孩子就能較快選出答案!
教師出題時,可以根據孩子的程度思考要出什麼樣的題型,或是利用別的數位工具來測驗。
例如:可以利用Padlet的沙盒來設計題目,在頁面上標註每個組別,一組一個頁面,將四張圖片放置於空白頁面,背景用數字1~4標示步驟,分享特定的頁面給各組,讓各組的孩子用拖移圖片的方式直接排順序,也許透過此方式來檢測孩子是否理解會更加直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