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談論教育的未來時,腦海中浮現的會是什麼樣的畫面?是冰冷的螢幕、還是充滿溫度的互動?今天,我有幸走進光復國小吳蓓怡老師的六年級國語課,親眼見證了一幅科技與人文完美交融的動人景象。這不只是一堂課,更像是一場引導孩子們「遇見更好的自己」的奇幻旅程。
序曲:沉靜的閱讀,思想的啟航
上課鐘響,走進六年和班的教室,一股安靜而專注的氣氛迎面而來。在吳老師溫和的口令下,孩子們齊聲向老師問好,隨即,清朗的讀書聲充滿了整個空間。他們正在朗讀的課文,是作家王政忠的《談遇見更好的自己》。
這是一篇議論文,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其中的論點、論據與結論,並非易事。然而,在孩子們整齊劃一的朗讀聲中,我聽到的不只是文字的誦讀,更是一種對知識的虔敬。每個孩子都全神貫注,彷彿正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吳老師沒有急著講解,而是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文字的種子在他們心中靜靜發芽。她輕聲複習著上一堂課的內容,將「意義段」的概念重新拉回孩子們的記憶中,為接下來的深度探索,穩穩地打下了基石。
協奏:從個人吸收到小組共振
隨著課程的推進,教室的氛圍開始轉變。傳統的單向授課悄然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活力的分組合作。吳老師宣佈:「接下來,我們要用Canva心智圖來整理這篇文章的結構。」這句話像一顆投入湖中的石子,在教室裡激起了陣陣漣漪。
學生們熟練地兩人一組,前往充電車領取平板。我特別觀察了第四組,這是一個由五位學生組成的團隊。他們迅速進入狀態,兩兩一組,共用一台平板,開始熱烈地討論。空氣中頓時充滿了各種細微的聲音——手指在螢幕上滑動的聲音、低聲交流的喁喁細語、偶爾因觀點碰撞而發出的輕笑聲。
這就是「自主學習」中「組內共學」最真實的模樣。知識不再是由上而下的灌輸,而是透過同儕間的腦力激盪,共同建構而成。老師預先建立的Canva簡報範本,成為了他們揮灑創意的畫布。透過Google Classroom,學生們進入共編模式,一場無聲的數位協作就此展開。
變奏:真實的挑戰與溫暖的互助
然而,科技融入課堂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快,挑戰出現了。由於所有小組都在同一個簡報檔案中進行編輯,互相干擾的情況在所難免。有些組別甚至遇到了無法順利登入Canva的窘境。
正當我以為課堂節奏會因此被打亂時,最溫暖的一幕發生了。
第四組的B同學,在完成自己部分的任務後,他沒有閒著,而是主動轉身,耐心協助後排因設備問題而卡關的C、D、E同學。他不是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引導他們操作,解決技術上的難題。這一刻,沒有老師的指令,純粹是發自內心的同儕之愛。「組間互學」的精神,在他身上閃閃發光。
與此同時,吳老師穿梭在各個小組之間,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領航員。她敏銳地察覺到學生的困難,當她發現有些組別受困於技術問題時,她沒有堅持原來的計畫,而是靈活地調整:「沒關係,如果你們那台有問題,就先集中用另一台討論,重點是大家要一起思考。」
這正是「教師導學」的精髓所在。老師的角色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權威,而是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與解惑者。她營造了一個充滿安全感的環境,允許學生犯錯、允許技術出現意外,並引導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
尾聲:未完待續的成長樂章
雖然這堂課的觀察紀錄,停留在學生們熱烈討論與創作的階段,尚未看到他們最終的成果發表。但我知道,最重要的學習,已經在過程中發生了。
他們學到的,不僅是如何分析一篇議論文,如何製作一張數位心智圖。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如何溝通、如何協作、如何面對挑戰、如何幫助身邊的同伴。在這間小小的教室裡,孩子們正透過一次次的討論與實踐,真實地體驗著課文的主題——「遇見更好的自己」。
這是一堂將「科技輔助自主學習」理念,落實得淋漓盡致的課。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這「四學」的環節,如同一首和諧的交響樂,自然而流暢地在課堂中上演。
感謝吳蓓怡老師為我們帶來如此深刻的教學示範。她讓我們看到,科技並非冰冷的工具,當它與溫暖的人性關懷相結合時,便能成為引領孩子們探索知識、挖掘潛能、最終遇見那個更美好、更強大的自己的最佳夥伴。這趟旅程雖然短暫,卻在我心中留下了無盡的感動與對未來教育的期盼。
※AI協作聲明:本篇文章由作者發想,Gemini協助潤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