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文:李秉光

能夠看見學生將課本當作參考資料,沈浸在努力解決問題的氛圍中,還有什麼課堂風景比這更迷人?

告別「枯燥無聊」:一場星空探險的教學起點

5下自然第一單元-探索星空的奧秘,順著課本妥妥的上其實也沒什麼問題,只是有點枯燥與無聊罷了。而目前的作法是依著我在帶夥伴進行彰師大探究教學設計時所發想的。我提供了一個情境如下「四張星空照片,四個月份(同為19日的21:00):3月、6月、9月與12月。到底哪張照片是哪個月的星空?」

打破課本框架:從「四張照片」開啟的解謎之旅

我不知道學生是否會在夜間仰望滿天星斗?是否會好奇那些在天空中眨呀眨的有哪些星星?是否對那些聽來正經八百實則荒誕怪奇的星座故事感到有趣?所以我拆解了習作,解離了課本,然後用自己的方式教這條學習內容「INc-Ⅲ-14 四季星空會有所不同」。

「你可以先仔細觀察這四張圖片,看看它們有哪些異同。」

「某些標註有名字的天體可能是解開問題的線索,而你可以透過Google 翻譯查找這些天體的名字。」

「同組的學生可以分配一下每人查找一張圖,最後共享資訊以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

以上幾句話是我給予學生的建議。

至於專有名詞的介紹如「光害」、「恆星」、「星等」、「星座」及「八大行星」⋯⋯等,我就請學生自行翻閱課本中的「充電站」,透過自學暸解更多。

當課本變「參考資料」:學生如何「沈浸」解謎?

「這太好玩了!」○○直嚷嚷著要我別那麼快公佈答案。

即使好幾位學生都已經找到了明確的佐證資料,但在我還沒公佈答案之前,大家難免還是有些不確定。

上次課堂結束前我發出了第二份線索。今天我再次向學生強調這份資料的重要,並提供了一個讓Google 翻譯能瞭解我們需要的是星座名稱而不是譯音的解決方法。果然這份資料一出現,學生就著課本上星座盤的截圖便能進行更精細的判斷。至於操作比較慢的學生,我則再額外提供了一紙繪有星座藝術圖像的資料,這已經來到了比一比、對一對即可辨識的地步。

「老師,這圖上有個小魚,但只有局部,我如何知道它是什麼星座?」○○舉手問我。我很欣喜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此一來我便可以順水推舟的向學生介紹星座盤。

「課本上附了詳細的使用說明,你可以自己試試看,若真的不會老師再教你。」我這麼說著。然後那看似怎麼解釋都不可能生動的操作說明,學生四兩撥千斤的很快完成了研究,順利解開了圖上未完整的星座應該是雙魚座。

「好玩嗎?」下課前,我這麼問著。

「這實在太有趣了!」學生這麼回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