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活力的五月天,宜蘭縣的教師們齊聚一堂,不為別的,正是為了分享與交流,在「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下數位學習輔導團所激盪出的精彩火花。
這場在民國114年5月20日,宜蘭縣立興中國民中學舉行的數位學習輔導團入校陪伴成果分享會,不僅是一次經驗的傳承,更是一場看見老師們如何運用數位工具,點亮孩子學習動力的溫馨聚會。
本次活動由宜蘭縣政府主辦,宜蘭縣數位學習推動辦公室承辦,興中國中協辦。齊聚了全縣各級學校的教務(導)主任、負責數位學習公開課的老師,以及先導學校、5G智慧學習學校和數位學習輔導團的成員,共計約100名教育夥伴。
目標在透過入校輔導的成果分享,促進校際間的相互了解,學習彼此在數位學習推動上的寶貴經驗;同時,也讓輔導團成員分享實踐歷程,藉由交流活化教師的教學知能,落實「聚焦學生學習」的教學實踐。
四學模式分享:不一樣的交流風景
有別於制式的研習講座,這場成果分享會採用了「四學模式」的方式進行。參與者被分成不同桌次,聆聽數位輔導員報分享,進行學生自學、回饋討論、組內共學及組間互學。這種互動性強、氣氛輕鬆的模式,讓與會老師們能更深入地交流,從同儕身上汲取養分。分享流程經過精心設計,包含輔導員8-10分鐘的報告,以及參與者 Padlet 回饋、組內共學討論、組間互學分享的環節,充分的互動與反思。
看見現場:數位工具如何「不打擾」地融入教學
經過老師們的熱烈討論與分享,數位學習不再是冰冷的科技名詞,而是充滿創意的教學助手。輔導員們說到校陪伴,不只是分享經驗,也是學習。分享了到校陪伴時,觀察到的數位應用:
- 不為數位而數位,視教學需求的數位工具應用:陪伴的學校教師公開課中,從製作海報、影片到進行線上測驗、分組協作,老師們運用了 Canva、Padlet、Google 表單、Wordwall 等工具,讓教學內容呈現更多元,也讓學生學習更趣味。
- 提升課堂效率:Classroom Go 和 AirServer 等工具協助老師進行學習監控和無線投影,讓課堂管理和師生互動更順暢。老師們分享,透過數位工具的輔助,老師講話的時間變少了,學生操作和討論的時間增加了,老師幾乎不再需要使用麥克風,更能聚焦於觀念引導。
- 跨域應用與明確指令:數位學習的觸角延伸到各種學科,包括音樂、英文,甚至是體育課!老師們分享如何利用影片輔助體育實作,運用數位工具進行分組合作。成功運用數位的關鍵在於給予學生「明確的指令」,並結合「四學」模式,讓學習任務更容易達成。
-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輔導團的角色被定位為「陪伴」而非「監視」。他們入校「看見需要」,傾聽老師們的教學瓶頸,提供「教學菜單」 和客製化的輔導策略,協助老師「量身打造」適合的數位教學方式。這種以人為本、不「過度干擾」教學的陪伴方式,讓老師們更能勇於嘗試並接受數位應用的實用性。
行政支持是推動的關鍵
老師們在分享中也坦言遇到的挑戰,例如繁重的教務導致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研究新工具,以及中小型學校在軟硬體經費上的限制。這也讓「行政支持」的重要性浮現出來。
現場討論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
- 經費與資源的挹注:爭取更多專案經費 或利用協同教學鐘點費,支持校內老師進行數位共備與互相協助。
- 設計有感的研習:辦理「產出型研習」,將研習內容切分成小目標,每次完成一部分,讓老師能在研習中實際做出東西並在課堂上運用,才能真正引發持續學習的動機。
- 建立社群與共備機制:鼓勵並支持老師成立數位學習社群,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備課,減輕個人摸索的壓力。
持續「教」與「學」,打造無限可能
總結整場交流會,最核心的精神莫過於「成功的教育」在於「教」與「學」都願意持續投入與成長。數位學習的角色,是為這個持續的過程提供更多元的可能和更有溫度的支持。如同現場老師分享的,數位工具可以作為教學的「鷹架」,讓學習更有亮度與溫度;它也像一份「菜單」,讓教學者和學習者都能有更多選擇與彈性。
這場成果分享會,不僅展示了宜蘭縣在數位學習推動上的努力與成果,更重要的是凝聚了教育夥伴們的智慧與熱情。大家帶著滿滿的收穫與啟發賦歸,準備將這些寶貴的經驗與點子帶回各自的校園,繼續在這條「師心作路,群智同行」的數位學習道路上,為孩子們創造更多美好的學習經驗。